话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姜维北伐时,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只能让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锋。原义是蜀国连个年轻的将领都没了,廖化那样的老将居然要去做先锋。现多比喻团队里面没有出众的新人,要年老的,有经验的人来担负重任。
在五虎大将之后,蜀汉真的没有多少将才了,魏延算是一个,可是不对卧龙先生的路子,蜀汉人才危机,严重断层,困局已成,正是蜀汉核心领导诸葛亮一手造成的,他在人才梯队建设,特别是接班人培养上远远不够,导致蜀汉国运乏力,必然快速走向灭亡。

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绩卓著,千古风流人物,尽管如此,从整个职业生涯来看诸葛亮是杰出的谋士而非杰出的领袖。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发展到三分之一时出现,他的隆中对是非常著名的战略谋划案例,三国形成也印证了诸葛亮谋略的厉害。诸葛亮出现的巨大价值,在于为刘备制定了一生最关键的政治发展纲要和军事作战战略。诸葛亮好比影响力极其巨大的催化剂,让刘备手下许多将领得以发挥其更大的能力。尤其是在三国时代规模最大、最具决定性的一战----赤壁之战中,刘备集团在诸葛亮指导策划下,政治、外交和战略战术都取得了全面胜利,毫无疑问诸葛亮是非常杰出的谋士。
聪明绝顶的诸葛亮为何不能一统天下?伟大的军事家毛主席认为诸葛亮的领导力不足和蜀国灭亡有很大关系。毛主席用了三句话就概括了诸葛亮失败的原因。
第一是错选将帅。关羽失荆州,马谡失街亭就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是不懂得主帅应在关键时刻亲临调度。显然,在毛泽东眼里,守住街亭关系到整个北伐战役的成败,故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
第三是战略错误,隆中对是本身有致命的硬伤。虽然很多人认可隆中对的政策,但是毛主席却独树一帜地指出《隆中对》的战略错误,导致兵力分散,而最终导致失荆州的失败。毛泽东在读苏洵《权书•项籍》中有关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一文时,写下了精彩的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刘备托孤后,刘禅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在蜀国,诸葛亮大包大揽,事毕亲躬。在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期间,成都有费袆董允等人,诸葛亮明知自己身体每况愈下,为何还不放手,依然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魏氏春秋》记载:“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
蜀国后期人才凋零,这种情况,诸葛亮该负主要责任?
一个组织当中,如果过分突出个人就会抹杀组织再生力,而组织再生力就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拔擢人才的过程。
与魏吴比,蜀国偏居西南谷地,地理上与中原隔绝,导致人员流动、文化交流都不便;诸葛亮大权独揽,事必躬亲,不懂得分权管理的要诀,选择接班人时也过分强调“明星”,结果不仅自己过分操劳,而且没有背景的人才也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在后来的北伐中,武将都是当年追随刘备的老人和他们的后代,唯一的新鲜血液姜维和夏侯霸都是来自于曹魏,可见蜀汉在人才管理上的失误导致恶性循环、青黄不接。
如果说诸葛亮在用人方面颇有局限,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则是彻底的失败。从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到命殒五丈原,27年时间,诸葛亮竟然没有能培养出一个自己的接班人。终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一说。
诸葛亮在人才培养上最大的问题,便是不肯放权。当二十军棍这样的小事都要亲力亲为,那些具有才干的将领们的压抑感可想而知。历史上和演义中被过度美化的诸葛亮,或许更多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品行端庄的守成幕僚人物。

(作者:陈正华 人才经营管理专家、心境领导力创始人、上海韬人特创始人、浙江财经大学MBA教授,www.talent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