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的成就是基于其用人之道。
一、用发展的眼光实施长期的人才战略
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剿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网罗人才,才造就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二、对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胆识。
三、知人善任,推诚取信
郭嘉在分析曹操十胜、袁绍十败时曾经指出:绍外宽内忌,所任唯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比如曹操并不因为外人忠于旧主或对自己谄媚而模糊选才用才的标准。蔡瑁、张允卖国求荣,曹操虽一时利用,但心中却早有处置。汉中杨松,贪财卖主,献城给曹操,仍被曹操斩首示众。而对忠贞的张辽、文聘,弃暗投明,曹操慧眼识才,不仅由衷赞赏,而且加官晋爵,委以重任。特别是晚年,重用与自己意见相左而非常有才华的司马懿,最终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把唯才是举的思想运用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曹操在对待人才上能够量才而用,并以相互信任架起了与人才沟通的最佳桥梁,因此曹操手下人才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曹操往往在失败的边缘能够与众将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尤其是在一个尔虞我诈的乱世,这更显出了曹操的诚意与宽容。可是宽容只是表现了曹操的人情,有人情味的军队就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吗?
四、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曹操治军是很严的,多次下达和颁布各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因为曹操很清楚,一支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如曹操对自己髡刑来平息自己战马践踏农田事件。
曹操如果要奖赏一个人,肯定有两条,第一,这个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劳;第二,曹操的奖励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给你的奖励一定超过你希望的那个份额,他加码,他在奖励你的时候他考虑得周到,可能周到得连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个非常会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则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曹操作为一个统帅,他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他所有的功劳都归于部下;第二个,他的奖励绝不走过场,一定让你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曹操是一个非常非常实在的人,正是这种实在的作风使得大家觉得跟着曹操确实是跟对了。
曹操用人之道:
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作者:陈正华 人才经营管理专家、心境领导力创始人、上海韬人特创始人、浙江财经大学MBA教授,www.talent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