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正华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许多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中的民营企业老板,往往非常焦虑,也非常寂寞。甚至可以说,民营企业盘子愈大,企业家(老板)就愈焦虑,也就愈寂寞。
他们无法回避愈来愈尖锐的运营困境和现实难题,也无法消解内部组织架构的官僚僵化和军心不稳,因此,对于企业转型,对于互联网,他们有着非比寻常的变革急切和拥抱热情,目的自然是赚更多的钱,站更久的台。
他们最大的焦虑是企业转型的焦虑,最大的寂寞是被时代抛弃的寂寞。特别是在互联网新贵的降维攻击和强力洗牌下,内心深处往往有着“烈日灼心”的痛苦和不堪。一方面是钱不知道该怎么赚了,或者讲不甘心传统且辛苦的赚法,这些骄傲过的,且拥有足够资源和能力的传统企业家(老板)特别眼馋互联网新贵(大佬)的兵法和玩法;另一方面是人不知道该怎么管了,或者讲已经没有足够的底气畅谈自己的管理模式或“用人经”了。 还有就是在做事上变得反复无常,朝令夕改,不是一竿子捅到底就是在面上飘飘然,让团队无所适从、无法施展,这又加重了对人的不放心和自己孤独感。
一、帝王心孤独命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往往都打着强烈的“一把手”烙印。也就是说,民营企业经营好坏,关键取决于老板的个人能力强弱和见识长短。曾经,这种草莽英雄式的打天下办法,成就了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但这也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容易“一言堂”的内部管理氛围和外部宣传套路,使得这些民营企业家(老板)往往被“严重高估和神化”,而这些人造光环又反过来蒙蔽或惯坏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判断能力。
对于企业转型或组织变革,民营企业家(老板)往往喜欢自负且豪气地大手一挥,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想当然的构想和推演。
也许是受时代文化影响,他们又很喜欢,或很重视“一把手”亲自抓的示范效应。然而在技术变革、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已发生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曾经屡试不爽的管理套路或用人之道突然间统统失灵,热热闹闹的一阵跟风或折腾后,企业往往不可避免地困在“无人可用,无路可走,无法可行”的“三无”管理困境中。
那些曾经成功、辉煌甚至成为标杆式的明星民营企业,也多陷入只能凭靠民营企业家(老板)的一己之力,一人之能来决定企业未来命运和成败盛衰的经营陷阱中。这肯定不是民营企业家(老板)的本意,但却是孤傲的他们必须直面的惨淡事实,也是必须切实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用人不放心,是因为过度焦虑
对于这些民营企业家(老板)而言,企业变革或转型的最大难堪,就是折腾来折腾去,好象就自己一个人在折腾,反思来反思去,也好象就自己一个人在反思。特别尴尬的是,纵是企业发生可怕的体系性溃败和塌方式失败,除了民营企业家(老板)轻描淡写或象征性地做些反思和道歉外,企业体系内部几乎没有其他一丁点的反思声音。
在这些企业里,上层保守,中层自大,下层麻木,大家往往都心安理得地接受那些近乎耻辱的“失败”。或许大家都能觉察出问题,但反正肯定不是自己的问题,每个人只是很警惕地保持“少说话”或“不说话”,庆幸甚至自得自己世故的“高明”、聪明的“低调”。
四、做事无耐心,是因为过度焦虑
大多数我认识的老板,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都怀抱着要当英明老板的期待。但在创业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受伤之后,让他们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老板和员工是两种拥有不同寿命长度的生物”。
不过我要先说明,这里说的“寿命”,不是指一个人能活多久,而是指这个职业生涯能活多长。
根据我的观察,大约有95%的“老板”活不过两年,因为多数的创业公司撑不到两年。即使超过两年,都要用尽全力,才能不被市场淘汰。而且,不只是新创公司,在这个多变的年代,如果应变能力不够的话,连老牌公司都有可能在一、两年之内突然破产。
而“员工”,至少有95%以上的机率会活超过二十年,因为多数人一生中花在职场上的时间,多半超过二十年。
一个职业生涯只能活两年,一个职业生涯可以活二十年,寿命的长短差别,注定了老板和员工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节奏。
因此,对于时间长短、快慢、是否等待?是否改变?……等等这些问题,老板和员工永远不会有相同的答案。
老板期待的快,永远比员工的快还要更快;员工理解的慢,永远比老板的慢还要更慢。
所以在员工心里,老板常常躁郁;而在老板心里,员工常常偷懒。
为什么老板老是朝令夕改呢?因为老板只有两年寿命的急迫感,让他度日如年,生死存亡的压力,让他急切的想看到成果。而早上下的命令,虽然发布还不到一天,但在老板的躁郁感受下,会觉得已经过了好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