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平庸的人,都是发现困难的天才。你该怎么办?
 
文/陈正华
你会不会经常遇到一些人,与他们谈工作,他们首先的反应就是“这事我做不了”“我没有办法做这事的”“这事太难了”......,总之就是事事难做,最好不要做事,最后把任务还给你了,你真的是好无力、也好无语。
美国作家吉米·马修曾说:“ 那些平庸的人,都是发现困难的天才”。 猛一听,像鸡汤,其实是有科学根据的。
大脑的神经元是具有可塑性的,你越关注什么,你就会对什么越敏感。
当你习惯关注于:这个不行、那个做不了、时间太紧、资源不够……
你就越会被这些东西所缠绕,最终让你举步维艰,行动上如此,心理上更如此。
当然,我不是让你对困难视而不见,而是想说,我看到那些混的好的人,都是在战术上重视困难,而在战略上又轻视困难的。
成就平平的人往往是善于发现困难的天才,善于在每一项任务中都看到困难。他们莫名其妙地担心,使自己丧尽勇气。一旦开始行动,就开始寻找困难,时时刻刻等待困难出现。当然,最终他们发现了困难,并且为困难所击败。
 他们善于夸大困难,缺少必胜的决心和勇气。即使为了赢得成功,也不愿意牺牲一点点安乐和舒适作为代价。总是希望别人能帮助他们,给他们支持。
意志坚定、行动积极、决策果断、目标明确的人能排除万难,勇敢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去争取胜利。成就大业的人,面对困难时从不犹豫徘徊,从不怀疑是否能克服困难,他们总是能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目标是伟大而令人兴奋的,他们会作坚持不懈地努力,暂时的困难微不足道。
人文科学中任何一个概念都需要有前提假设,否则很容易被断章取义。
就说“选择”这事,它的前提假设是:理性。
当你积累了一定信息,以及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后,选择这事才有意义。否则,就仅仅成了遇到挫败后,打退堂鼓的一种借口。
所以,你应该明白,一个工作10年的人离职与一个工作半年的人离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如果你明白这个理儿,我们才能有往下谈的基础。
Angela Lee Duckworth博士曾经在TED论坛做过一次演讲:《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Duckworth博士的团队做了非常多的测试,并试着预测一个群体里,谁会“成功”、原因又是什么?其中包跨对西点军校的军人、公司里的销售员、全国拼字大赛的参赛学生、还有在严苛环境教书的老师。最后,他们发现有一个因素跟最后的成功最相关,那就是“意志力”,即对待挫败的态度。意志力是面对长远目标所展现的热情和毅力。意志力是耐力的表现。意志力是即便受挫也义无反顾、依然对未来坚信不已,并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更用心、更努力。相信自己所见的未来,并在每个当下努力去实践。意志力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注重的不是你百米可以跑多快、而是跌倒时,你能不能爬起来继续往前跑。
Angela Lee的发现其实并不令我们惊讶,仅仅是对正确观点的再次论证与肯定。
根据研究和观察,我总结了三条,这也许是打败畏难,通往进取的一条道路。
主动寻找意义 
建立反馈机制 
概率演化思维 
为自己努力的事主动寻找意义。
我们经常会把坚持与放弃与意志力挂钩,但真实的情况是:意志力是不可靠的。
凡可以长期坚持做的一件事,必定会给我们带来某样愉悦的东西,让我们兴趣盎然,欲罢不能。
正如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通过试验发现:在兴趣这种内部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完成同一任务的表现比在物质奖励的驱动下更好。
李笑来在其专栏中,曾大篇幅的谈到“坚持”这个概念,核心结论就是在他的字典中根本就不存在“坚持”二字,因为他做的事都是自己感兴趣,而不需要纠集“努力”、“坚持”这些勉为其难的元素来对抗。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你对所从事的事,压根一点兴趣没有,该怎么办?
李笑来的答案是:“赋予意义。”
他还举了一例子,他写专栏其实很枯燥和辛苦,但他决定把专栏收入捐出去后,这事就“生产了意义”。
因为按照价格倒推,他一篇文的价格就能帮助一百名大学生。这种意义让他根本停不下来。
笑来老师的境界着实让人佩服,但我总觉得,也许所谓的意义不见得就要如此的高大上,从小事着眼,可以理解为:把这件事和自己的价值关联起来。
正如,我的写作历程,一开始百无聊赖,差点放弃。
后来想到,为何不专注于职场写作?
因为我从事企业内训工作,要学习大量的职场知识与技能。通过边学边写的方式,逼迫自己将一个知识点延展、深化,学习效能自然提高。
同时,也能有效传播个人品牌。
你看,这样一举两得的事,自然意义凡响,兴趣自然也就有了。
这时,你应该明白,兴趣这东西有时并非一开始就有的,往往需要我们的塑造,万不可浅尝辄止或者妄加评判,消耗了我们本来就不多的“意志”。
 
建立反馈机制
游戏为何如此让人上瘾?
你也许觉得是因为精美绚丽的图面,或是酣畅淋漓打怪升级?
但根据神经学家的研究,最主要因素是“即时的反馈机制”,也就是你的每一次点击马上就会呈现出相应的结果,正是这种机制保证了玩家的乐此不疲。
你反过来想,我们知难而退,坚持不下去的原因很多是由于没有反馈造成的。
没有反馈,那些“困难”就仿佛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的一潭深渊,让我们浮于情绪的表面,无法深入,无法具体。
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自己设计一套反馈机制,也就是把那些枯燥的事情,变的具有游戏属性。
我很喜欢的一个小说家冯唐,其文风古韵十足,这都源于他对史书的大量阅读。
难道读《24史》他真不觉得枯燥?
非也,而是他和自己玩了一个游戏:
把自己相像成当时的皇帝,只要书中出现大臣上奏,他就停下来,想想如果是自己会如何决策,然后再和书中的记述相互对照。
这样,他不但提高了读史的兴趣,更训练了自己的判断力。
所以,当你看到那些强人不折不扣的坚持一件事时,千万不要以为他真的是在利用意志力,很可能仅仅是在和自己做游戏而已。
概率演化式的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被挫败所伤,主要是因为挫败所带来的负面联想。
这时,降低自己挫败感的办法就是建立“概率演化式的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能让你把每次失败仅仅当成整体进程中的一个数据,而不要赋予太多的负面意义。
我们在辅导客户销售团队时,经常会看到:销售新手,主要靠电话推销,每每不是被冷漠挂断就是被粗暴喝止,没能成交一单,那种失败感,仿佛身体被掏空,真想就此放弃。
后面这位新手去请教老业务员关于电话推销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以让成交更容易?
老销售问新销售一共打了多少个电话,新销售说差不多20个了。
他笑了一下说:技巧现在对你没啥用,人家一般打120个电话才会成交一个,你先打着吧......
于是,120个电话成为了新销售的目标,而不去体味每一通电话对方的态度。当新销售打到第88个电话时,终于成交了他的人生第一单业务。
而且,在不断的电话推销过程中,话术也在不断精进,最后新销售计算他的成交概率,发现基本都在1/50左右。
你看,往往是这样,一件很难的事,你只需要把它量化,把每一次行动都当成概率值上分母的一次累计,累计的够了,自然也就成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累加的过程中,你会自行寻找最优化的方式,概率值也会朝着你想要的方向演化。
当下的世界让人很焦虑,很多人都在倾其所有的注意力,努力寻找解析成功的方程式,但事实的真相往往没那么复杂。
你也许仅仅需要一种食肉动物的本能:咬住不放!
毕竟很多人都是一有风吹草动,撒腿就跑的食草动物,所以成功的道路也并不拥挤。
就如Randy Pausch在他“最后的演讲”中说到的:
在我们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撞上很多墙,但是这些墙不是为了阻挡我们,它们只是为了阻挡那些没有渴望理想的人们。这些墙是为了给我们一个机会,去证明我们究竟有多想要得到那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