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陈春花教授的《管理的常识》一书的内容,并加入了笔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组织里经常见到这些现象:苦劳满满,功劳贫贫的创业老人;一不做(事)二不休(息)的老油条;以公司之名行一己私利的价值观背离者;责权利不明导致的组织活力下降;过度管理引发的大公司病等等。
 
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是服务,最直接的意义就是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比如我们的职能部门或者政府部门,那么管理始终为目标服务。管理是服务是有着非常明确的含义,管理不是为任何人服务,它是为经营(目标)服务的。
  我们知道管理与经营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两种能力,经营能力就是选择正确的事做,管理能力就是把事做正确。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是第一位的,管理是第二位。
  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可以用这样一个比较来说明:
  当在经营上选择薄利多销的时候,管理上就要选择成本管理和规模管理;
  在经营上选择一分钱一分货的时候,在管理上就要做品质和品牌管理;
  如果像联邦快递一样在经营上选择“隔夜服务”,管理上就要进行流程管理;
  如果像戴尔一样用“直接定制”的策略,管理上必须做到柔性化管理。
  看看沃尔玛,沃尔玛的战略和许多中国企业的选择是一样的,“总是用最低的价格销售”,但是相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沃尔玛成功地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盈利和增长最好的企业,而我们的企业不是。
  其实沃尔玛和我们的企业在经营战略上没有差异,我们的企业和它的差异就是管理与经营战略的匹配水平上的差异。
  这些例子只是说明这样两个观点:第一,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来决定;第二,管理水平不能够超越经营水平。
  中国家电企业为什么这么容易亏损,并不是这些家电企业的管理不行,反而是这些家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太高了,超过了它们的经营水平。我们的大部分企业还在薄利多销的经营水平上,但是很多这样的企业竟然开始了流程再造的努力,结果一定是亏损!
  我以同样的理由开始担心很多企业的管理培训,因为我常常被企业邀请为员工讲解领导力或者企业战略,我想这样的培训会产生反作用的,因为你给员工的培训超过了员工所承担的责任,这样的培训我称之为“过度培训”。
  当一家企业的管理水平超过经营水平的时候,这家企业离亏损就不远了。
 
管理以业绩为衡量
  企业的绩效包含着效益和效率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管理而言,我们需要有好的效益的同时又需要用最快的时间达成这个结果。
因此,无论你采用何种管理形式和管理行为,只要是能够产生绩效的,我们就认为是有效的管理行为和管理形式;如果不能够产生绩效,这个管理行为或者管理形式就是无效的,我们可以确定后者就是管理资源的浪费。
 
管理以分配为修正
  管理其实很简单,它只是需要做一个分配就好了,就是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把权力、责任和利益等分,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
  在管理上出错基本上都是没有把这三样东西分成等边三角形。
  很多管理者喜欢把权力、利益留下,把责任分出去;好一些的管理者把权力留下,把利益和责任一起分出去;也有管理者认为责任和权力以及利益都应该留在自己的手上,根本不做分配。
  这些管理观点都是非常错误的。管理是在责任的基础上所做的行为选择,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需要在界定责任的同时,配备合适的资源,并让人们可以分享到管理所获得的结果。因此,基于责任所做的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就是最合适的管理行为。
  我强调把责任分下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只有分配责任,人才才会真正地被培养起来。没有责任,人是无法真正激发出能力和热情,也无法真正发挥他的作用。唯有把责任分配下去,让每一个成员承担起他们的责任,管理才会发挥实际的功能,再加上我们给予和责任相适应的资源和分享,管理的效能就会发挥出来。
 
经营大于管理,经营是不要之要,是聚焦是坚守,是为目标细分市场的客户贡献价值,这是管理一定要紧跟的最有效的唯一的方向。

(作者:陈正华 人才经营管理专家、心境领导力创始人、上海韬人特创始人、浙江财经大学MBA教授,www.talentc.cn)